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舞台上形成了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个敌对阵营构成的秩序,即广为人知的雅尔塔体系。这一体系的确立延续到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后才宣告结束。然而,在战争的尾声阶段盈鑫惠,反法西斯阵营举行了多次关键性的会议,其中“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这三场会议,均涉及当时的三位重要领导人,即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那么,为什么我们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体系称为“雅尔塔体系”呢?
1943年2月2日,苏联在斯大林格勒的战役中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一胜利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转折点。在1943年秋季的11月,法西斯的劣势已经显而易见,胜利的希望浮现。为了强化反法西斯的合作,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伊朗的首都德黑兰首次举行了三巨头会议,这场会议被后世称为“德黑兰会议”。
展开剩余52%鉴于在当时欧洲的第二战场尚未完全展开,亚太战场也没有出现根本性的进展,因此“德黑兰会议”的主要议题集中在如何协调对抗法西斯力量的作战问题上。会议期间,尽管未能深入探讨战后国际体系的构建,尤其是战后国界与势力范围的具体安排,但可以说,新的国际格局在这一会议上已经开始酝酿,只是未正式确立。
到了1945年,法西斯阵营的彻底崩溃已成必然。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三位领导人在黑海的克里米亚半岛上聚集,举行了第二次三巨头会议,史称“雅尔塔会议”。与“德黑兰会议”有所不同,此时的雅尔塔会议的首要议题是对战后国际体系的构建及对击败国的处理方式。
经过激烈而富有挑战性的博弈后,“三巨头”最终达成了历史性的《雅尔塔协定》,标志着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正式建立。而到了1945年7月17日召开的“波茨坦会议”,则成为对《雅尔塔协定》的补充与完善,并未重新构建国际体系。因此,后世普遍认可“雅尔塔会议”为二战后新国际体系的起点,因而称之为“雅尔塔体系”。
发布于:天津市实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