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打卡了很多城市的博主,我自诩见识过不少风土人情,但最近一趟常德之旅忠程配资,却让我彻底破防了——这里的市民素质,简直像藏在桃花源里的“文明彩蛋”,每一帧都刷新了我的认知。
初遇常德:一碗牛肉粉里的“江湖规矩”
刚下高铁,我就被站前广场的秩序惊到了:没有拉客的司机,没有此起彼伏的喇叭声,只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爷爷主动上前:“细伢子(年轻人),要打车不?这里排队,莫急咯!”他操着一口南腔北调的“德语”(常德方言),硬是把我引到出租车等候区,还不忘叮嘱司机:“师傅,莫绕路,人家外地来的!”
这场景让我想起常德朋友常挂嘴边的那句老话:“德山山有德,沅水水无沙”。后来才知道,常德是中国道德文化的发源地,四千年前尧舜时代的贤者善卷便隐居于此,用民谣教化百姓崇善尚德。这种文化基因,早已渗透进每个常德人的骨子里。
展开剩余65%在常德菜市场,我第一次见到摊主主动给顾客“抹零头”。卖藕的大妈见我犹豫,直接掰断一截塞进袋子:“送你炖汤!我们常德人做买卖,图的是回头客!”更绝的是,我随手拍下这一幕发到社交平台,评论区竟有本地人留言:“这算啥?你去河街看看,连流浪猫都有固定投喂点!”
常德人的“德”,还藏在城市肌理中。柳叶湖的环湖马拉松赛道长达46公里,沿途竟看不到一片垃圾;公交车上,90%的年轻人会主动给老人让座,甚至有人提前起身“预判”。当地朋友告诉我,常德人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农耕文化刻进DNA的生存哲学——你善待生活,生活必回馈以丰饶。
在常德市一中门口,我偶遇一群放学的学生。他们书包上印着“德行天下”的校训,讨论的却是“周末去福利院教英语”。后来查数据才知道,常德人年均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25%,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全市37所高中推行“一校一品牌”,连乡村小学都标配双语教学。
这种对教育的执着,源于移民文化的集体记忆。历史上三次大迁徙让常德人明白:房子会被洪水冲垮,钱财可能一夜散尽,唯有知识是永恒的“硬通货”。难怪常德高考成绩常年领跑湖南,但这里家长攀比的不是分数,而是“你家娃又参加了哪个公益项目”。
漫步沅江边,一位钓鱼大爷的话让我醍醐灌顶:“你看这水,遇到石头就绕道,但迟早奔到大海——做人嘛,要学水的韧劲。”难怪常德人既有北方人的直爽,又有南方人的灵活:抗疫期间,常德商家自发给医护人员送“爱心盒饭”;暴雨袭城,私家车主组成车队免费接送被困市民。
这种智慧甚至体现在方言里。常德话糅合了北方官话的铿锵与湘音的绵软,吵架都像在唱Rap:“你莫港(讲)些冇得油盐的话!”(别说不着边际的话!)
常德,给中国城市上了一堂文明课
离开前,我在诗墙公园读到一句话:“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这座把“德”字写进地名的城市,用四千年文化沉淀和现代文明碰撞出的火花,重新定义了何为“高素质”——它不是冰冷的规则,而是街角一碗主动加量的牛肉粉,是暴雨中陌生人递来的伞,更是代代相传的“善卷精神”。
下次你若来湖南,别只顾着去长沙喝茶颜悦色。来常德吧忠程配资,这里的“德”行密码,会让你相信:文明最好的模样,就藏在普通人的烟火日常里。
发布于:广东省实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